作为在中影人教育带过无数表演生的老师,这些年看着孩子们在声乐选曲上走了太多弯路。我总跟他们说,选歌不是找一首“好听”的曲子那么简单,它就像一把钥匙,要能精准打开你身上最独特的艺术开关。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表演专业选声乐歌曲时,那些藏在细节里的门道。
先说说声音条件这件事。很多孩子一进教室就急着展示高音,仿佛飙到High C才是实力的证明。但表演专业的声乐考核,从来不是单纯的歌唱比赛。记得去年有个嗓音偏浑厚的姑娘,第一次来试课唱《青藏高原》,声嘶力竭地冲高音,结果气息乱了节奏也散了。后来我让她试唱《贝加尔湖畔》,那略带沧桑的音色反而把歌曲里的孤寂感诠释得淋漓尽致。每个声音都有它独特的磁场,就像有人天生适合低吟浅唱,有人适合大开大合。我们做老师的,要做的就是帮学生找到那片最适合他们声音生长的土壤。有些孩子天生声带闭合能力强,适合选音乐剧里那些爆发力强的唱段;而声音比较纤细空灵的,像《大鱼》这类旋律悠扬的歌曲,反而能让他们的声音特质发光。
再谈谈个人形象和气质。这一点往往被很多学生忽略,但在表演艺考中,你的形象和歌曲之间必须产生化学反应。曾经有个长相甜美的女孩,非要挑战《白毛女》里的唱段,她把自己扮得蓬头垢面,扯着嗓子喊“北风那个吹”,结果评委老师直接叫停。后来换成《小幸运》,她站在舞台上轻轻哼唱,那种邻家女孩的清新感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目光。选歌要像给自己穿衣服,不是挑最贵的,而是挑最衬自己的。身材高大、气质沉稳的男生,唱《我的祖国》这类大气磅礴的歌曲,举手投足间都是家国情怀;而灵动俏皮的女生,用一首《卖汤圆》就能把活泼劲儿展现得恰到好处。我常跟学生说,当你站在舞台上,歌曲就是你向世界展示自我的第二层皮肤。
最后聊聊情感表达。表演专业的声乐考核,重点永远在“表演”二字上。我见过太多孩子把歌曲当成炫技工具,高音唱得漂亮,表情却僵硬得像块木头。选歌时一定要选那些能触动你内心的作品。有个学生从小和奶奶感情深厚,考试时唱了一首改编版的《萱草花》,他唱到“让它开遍我等着你回家的路上”时,眼里闪着泪光,那一刻连评委都被他带进了回忆里。这种真实的情感共鸣,远比完美的音准更有感染力。有些学生性格内敛,适合选《这世界那么多人》这类细腻抒情的歌曲;而性格外放的,像《青春修炼手册》这种充满活力的曲目,更能让他们释放热情。
在中影人教育的课堂上,我常带着学生做“歌曲解码”练习。拿到一首歌,先不着急开口唱,而是逐句分析歌词背后的故事,想象歌曲描绘的画面。曾经有个对音乐剧感兴趣的学生,想选《悲惨世界》里的唱段,但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一无所知。我们就一起查阅资料,从法国大革命讲到人物命运,当他真正理解了冉·阿让的挣扎,再开口唱“Who am I?”时,那种从灵魂深处迸发的力量,连我都为之震撼。
选歌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灯塔,过程或许漫长,但只要从声音条件、个人形象、情感表达这三个维度不断摸索,终会找到那首能让你在舞台上绽放光芒的歌曲。作为老师,最欣慰的时刻就是看着学生们带着精心挑选的曲目,自信满满地站在考场上,用歌声讲述只属于他们的故事。希望这些经验能给正在选歌的孩子们一点启发,记住,舞台上的你,比任何歌曲都珍贵。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
客服热线24小时为您服务
400-860-8997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表演艺考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