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下午,一场特殊的首映礼在南艺电影馆隆重举行——一部无声黑白影片《风雨之夜》在海外流落大半个世纪,几经辗转,终于重返故里,在南艺首映。
《风雨之夜》这部影片拍摄于1925年,编剧、导演是1920年代的著名作家和电影人朱瘦菊。本次重映活动由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主办,民国电影研究所、南艺电影馆承办。出席学者和专家有: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陈建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绍谊、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同济大学副教授汤惟杰、上海大学副教授徐文明、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刈间文俊。朱瘦菊重外孙朱刚先生与朱瘦菊外孙媳裴微铭女士也赶到南京,一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在影片放映过程中,现场时而鸦雀无声,时而发出阵阵笑声。因为影片情节曲折,让观众时而揪心、时而又被逗乐,共同感受到来自百年前的风物人情。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发言
放映结束后,专家学者们围绕《风雨之夜》这部影片进行了探讨。石川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风雨之夜》这部影片寻回的来龙去脉。影片为日本著名导演衣笠贞之助的后裔于2006年捐赠给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附属电影中心的故人收藏品之一。这部影片因缺欠片头,一时无法弄清片名、制作公司和制作年代,而被搁置了数年之久。经学者佐藤秋成考证和上海戏剧学院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将影像内容数字化,终于重返故园。石川教授说,《风雨之夜》这部影片运用到了许多今天的电影手法,它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设置,比同时期的电影都要繁复和细腻。其中的一叹三咏、大量铺垫,不仅限于把故事讲清楚,也把观众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刈间文俊
刈间文俊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他对中国电影的重新认识。刈间教授说,第一次看《神女》,使得他对中国电影有了新的认识。第二次颠覆是在90年代,在香港发现了《恋爱与义务》这部影片,这让当时的他感到非常震惊。第三次颠覆就是看《风雨之夜》,刈间教授认为,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早期电影,应该加以探索和发掘。每发现一部,都能重新认识中国电影。
陈建华教授为大家讲解了《风雨之夜》中的交通工具体现出来的现代性,孙绍谊教授提到要连接东京、汉城、上海等城市来谈早期中国电影中的城市文明,吴冠平教授谈到中国电影的的写实性是从日常性开始的,汤惟杰副教授提出影片中大量实景拍摄实为罕见,徐文明副教授介绍了影片中的许多重要明星。专家讨论之后,观众踊跃提问,和专家互动,气氛热烈。
《风雨之夜》的回归与放映不仅仅是一次影史经典的重现,更是一次对于中国电影史的补白。观看这部影片,仿佛同朱瘦菊先生进行了一场时隔近一个世纪的贴近生命的对话。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
客服热线24小时为您服务
400-860-8997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表演艺考交流圈